還有人從心理學的角度戒斷,「你的理由沒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,而是集中到了虛榮上。你不受人性所雇傭,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,你不為事情的完成而奮斗,而是去爭取普遍認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優勢?!?/div>
從前,「殺了我,給我的CP助助興」是無比要緊的事情,如今,戒掉對CP的癮,成了最迫切的事情。
互聯網上的「禁欲復興」
縱觀整個社交網絡,戒斷嗑CP的這股風潮是其實是新瓶裝舊酒。
YouTube和B站上,年輕人打卡戒斷多巴胺,挑戰零社交媒體的生活方式;豆瓣上,人們忙著消費主義逆行、下單前冷卻;小紅書上,俊男靚女則致力于與食欲做斗爭,油脂、糖、碳水統統都是敵人……
從衣食住行到社交媒體,從食欲到物欲到愛欲,年輕人試圖以各種方式對自己的欲望進行解構和節制。
在物資過剩的當下,年輕人正在對消費進行集體大反思。這個時代里,「購物狂」是被鄙夷的,「禁欲達人」是被膜拜的。豆瓣上的年輕人擅長引用《第四消費時代》,張口即是三浦展、讓·鮑德里亞。
一種流行觀點是,欲望不來源自己,而是被資本創造出來的。買買買、換換換、扔扔扔,全是消費主義的陷阱。
小紅書上的博主們則擅長為食欲制造一系列恐怖名詞:《糖癮檢測,「糖癮癥」的8種表現》、《3個月解除「碳水腦」、重建你的大腦》……
然后用具體的數字告訴你,忍住食欲這一人類生理本能,能達到多么偉大的成就:《生酮30天,我的身體發生了驚人變化》《拒絕甜品之后,我的人生開了掛》……
而從科學的角度,欲望被解釋為某些激素的分泌和刺激:多巴胺,一種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,可以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。多巴胺不會直接令我們快樂,但會讓我們更強烈地去追求快樂,也就是——欲望。
在這一原理的基礎上,互聯網上流行戒斷多巴胺的挑戰實驗:遠離一切可以帶來快感的刺激。戒色、戒酒、戒甜品、戒短視頻……
在視頻博主們的「科普」下,「快樂」這件事被劃分等級,形成一個「快樂鄙視鏈」:看書、健身獲得的就是高級的快感,刷短視頻、打游戲則是低級的快樂、罪惡的墮落。
禁欲的快樂是高級的快樂,禁欲系的妝容是高級的妝容,禁欲色的家居是高級的家居。
總之,互聯網上相當一部分人正在參與這場「禁欲復興」,仿佛回到了宗教時代,欲望被前所未有地審視、檢討。
禁欲的盡頭,層出不窮的麻煩
盡管有人通過這種苦行僧式的生活,取得了可喜的成果:減肥成功、學業有成、或者戒掉了最愛的CP,從此看破飯圈紅塵。但也有人在這條路上一直搖搖墜墜,最后陷入另一些麻煩。
戒掉一種癮,卻產生了另一種癮。
有人成功戒斷了嗑CP,卻開始沉迷于刷豆瓣小組。
有人禁掉了對食物的癮,卻開始對健身上癮。
這可不是什么好事,研究表明,健身上癮與進食障礙密切相關,而進食障礙最常見的誘因就是對食物、體重和體型的過分關注,從而神經性厭食/神經性貪食。
201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,在經常鍛煉的人群中運動成癮率為3%到7%,而學者Mia的研究團發現,飲食障礙患者中,則有39%到48%的人承受著健身成癮的折磨。
在健身成癮愛好者中,16.1%飽受進食障礙的折磨,這一比例是普通健身者的8倍多。
現在的低欲望,是為了實現以后的高欲望。
還有更多的人,如果去探究他們「禁欲」的真實目的,就會發現這根本不是什么自律什么信仰,而是「臥薪嘗膽,忍辱負重」——當下的節制欲望、自律生活,是為了以后可以更爽地實現高欲望生活。
這種模式有點像「禁欲系明星」被人喜歡的原理,吸引人的并非清心寡欲的帥哥美女,而是因為「反差」和「延遲滿足」帶來的更勐烈的快感。
所以,現在不吃巧克力是為了以后可以沒有心理負擔地吃巧克力,現在努力工作是為了以后可以躺平擺爛再也不工作,現在摳門省錢是為了以后可以肆無忌憚地花錢,現在自律是為了以后可以光明正大地不自律……
「低欲望」不過是走向「高欲望」的手段,「自律」則是通往「不自律」的墊腳石。
過程不重要,重要的是結果,只有結果。